無患子的深秋美事

無患子

深秋,北國的楓紅,南方的台灣欒樹,各據一方地為這蕭瑟的秋天妝點顏色。淺山低地的林野,也不落人後地為自己抹上一道橘黃,那是不怕沒有後代的落葉無患子,它的果實經常是一大一小的模樣,每到深秋葉子逐漸轉紅掉落,剩下枝頭上累累的果實。

小時候我們常去撿一堆種子回來,祖母叫它「捏木子」。記得那棵無患子樹好高好高,矗立在刺竹林旁,我喜歡仰望它,也喜歡拿著長竹竿打下種子,因為它的外皮含有皂素,有去污效果,是天然的洗滌劑,每次要洗東西常見祖母從床下的竹籃,拿出捏木子,用石頭磨開,取出外皮,到河邊洗滌衣物。

據說無患子是西方人到東方來最早發現的植物之一,稱為印度人的肥皂,台灣人用來洗衣服,日本統治之後則磨成粉,做成圓錐狀,在雜貨店販賣,缺點是用久了衣服會變成黃色。

無患子樹被公認為是抵抗土地沙漠化的最佳樹種,因它即使是在不毛之地也可迅速生長,還有崩塌無肥力的新土也能生長,可以防止土石流。

捏木子可榨油,佛教徒會做成念珠,弟弟們口袋裡的玩具除了紙牌,還有黝黑的捏木子,代替昂貴的玻璃彈珠,這是早年台灣沒有楓紅的深秋美事。而今到處可見亮麗秋景,獨缺無患子的生命故事,願這道耀眼的秋光能喚起我們這一代人深處的記憶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