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天,我擔任助理的班級導師跟同學們宣布:從這週開始到學期末,要在成長札記紀錄「主動關心老師」的主題。沒想到同學們群起譁然,紛紛說為什麼要寫?這個很難寫,不想寫……反對聲浪鋪天蓋地而來。我在一旁看著,嚇壞了,心想:怎麼反彈這麼大?於是向導師提議先暫停,再想一想他們為什麼不做,找時間討論完後,再跟同學講。導師答應了,可是接下來我倆都沒時間再討論。
之後的某一天,導師請假,由我代理,我想趁機處理這件事情,所以一大早,就去請教另一班的資深導師蔡老師,看可不可以換主題。沒想到蔡老師回覆:「三班導師已經達成共識的就不能換,而且這是既定的課程方向……」我打斷他的話,直接回他:「共識的,不一定適合學生的起點行為,不一定適合學生的學習順序啊!」我講得很大聲,也被自己的聲音嚇到,察覺到自己怎麼會這樣子說話。
蔡老師接著說:「真正的步驟是先建立見解,學生先有『要關心老師』的見解後,若還做不到,表示他對『關心老師的行為』不認識,就讓學生知道哪些行為是『關心老師』,確定了解了再開始去做,這才叫學習順序。沒有教就要他做,反而不符合學習順序。」但我那時已聽不進任何話,只是努力忍著不再回話,一心想快點結束這次對話。
蔡老師講完話後還跟我說了抱歉,但我只快速跟他道了謝後,就掉頭走了。中午我向導師報告此事,才知道導師已利用午休時間,進一步跟同學說明什麼叫「主動關心老師」:「只要想到老師這麼認真教你,所以你也認真上課,或是下課陪老師講一下話、聊一下天,認真寫作業,不讓老師操心,為老師服務……都是對老師的一種關心,不是如想像那麼難做到的。」學生明白了,也答應寫了。
當導師要我再去向蔡老師回報最新情況時,我的內心現起真如老師的教導:「遇到問題,要往內心看。」我分析自己情緒起伏的原因:第一,我做事的順序不對,應該是先跟導師互動自己的想法。其次,面對反對聲浪時,我心存恐懼,覺得換主題就可以不必面對,所以希望蔡老師解決我的苦,也希望他幫我背書。最後,因為蔡老師堅持不換,我覺得自己沒有被認同。
想清楚後,我察覺蔡老師不是沒幫我,而是在教我正確面對問題的態度,感恩之心油然而生。在我很高興地去跟蔡老師回報並真誠地道歉時,蔡老師還鼓勵我:「當反對聲浪排山倒海來的時候,不是放掉原本的東西,而是更堅定把穩方向。」當下我感覺——有人教真幸福!
延伸閱讀:一位聾啞患者教我的幾件事
用關愛灌溉的「光禿玉米」田
用心調製的檸檬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