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夜的洞簫聲

每到中秋,腦海不自覺地就會響起父親吹的洞簫聲,淳厚、幽靜,嗚咽婉轉,如泣如訴……

小時候住的三合院,賴姓大家族,左鄰右舍都姓賴,所以沒上學之前,我一直以為全世界的人都姓賴。父親身為長子,下有2個弟弟、8個妹妹;媽媽出嫁前是長女,曾為外婆做月子,嫁到賴家是長媳,又為祖母做月子。可想而知,父母親肩頭上的經濟壓力有多大。就在這種背景下,父親的心中,縱使藏有音樂夢,還是下田、打工,努力養家活口。

幸好,當兵時有人教他吹洞簫,當兵雖然很辛苦,但是父親卻因為當了兵,才有喘息的空間。以前農村社會重男輕女,但是,我很幸運,父母親非常疼愛女兒。父親天資聰穎,做事認真,雖然當時務農、躲空襲,只接受日本教育到小學二年級,不過,我的啟蒙老師就是父親,因為他自幼失學,所以把希望寄託在兒女身上。晚上,工作告一段落,我靜靜地坐在父親身旁,聽他吹洞簫,簫聲幽然,不知不覺,每次都會睡倒在父親腳下。

尤其是中秋夜,「白露」過後,夜晚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。泡茶、吃月餅、剝柚子,我最喜歡的還是月下聽父親吹簫,簫聲中流洩的是一個男人,為了維持家計,任勞任怨,但是,從沒放棄他的音樂愛好。靜靜的夜,靜靜的月,簫聲寂寥,那時的景象一直陪著我度過數十寒暑。

大學讀中文系時,喜歡蘇東坡《赤壁賦》的一段:「客有吹洞簫者,倚歌而和之。其聲嗚嗚然,如怨如慕,如泣如訴,餘音裊裊,不絕如縷,舞幽壑之潛蛟,泣孤舟之嫠婦。」白話翻譯是——客人之中有位會吹洞簫的,依和著歌聲而吹簫,它的聲音是那樣的低沉:像怨恨,像思慕,像哭泣,也像在訴說心事;簫的餘音柔細而悠長,像絲縷般柔細而不斷絕。可以使潛藏在深谷中的蛟龍聞聲而起舞,可以使孤舟裡的寡婦聞聲而哭泣。

喜歡它,不是因為文學;而是因為,它總讓我想起父親吹的洞簫聲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