護生,慈悲與智慧比翼雙飛

放生,自古有之,但這過去被視為增長慈悲與累積福德的行為,近年卻因媒體偶爾報導的不當放生行為,而讓人心生疑惑甚至排拒——這麼做真的是好的嗎?前陣子,因緣際會下參加的「2016護生與環境永續論壇」,似乎給了這個問題一個答案。

論壇中,一位講者提到,海龜的食物是水母,對牠來說,塑膠袋和水母是長得一樣的,所以有可能把塑膠袋當成水母吃下肚。海龜吃下去的塑膠袋不用多,甚至只要一個就可以影響牠的進食。無法進食的海龜會越來越虛弱,碰到海上浪大時,牠無法潛入水中,運氣好一點的就擱淺,運氣差一點,例如撞上岩石,可能當場就死了。如果是十年前,民眾即便發現擱淺的海龜,也不知道該怎麼辦;但近幾年,因為農委會林務局積極推動海龜擱淺通報網,加之民眾的環保意識抬頭,使通報的擱淺海龜的數量大增。

在將擱淺的海龜治癒後,即將野放前,他們會與福智佛教基金會合作,先花一些時間,向參與野放的人說明海龜的種類、海龜發生的事情、及他們怎麼治療海龜、花了多少時間等,然後請基金會的負責人員進行祈福儀式,為海龜祝福。儀式結束後,便讓海龜回到大海的懷抱。

這樣的「放生」,是基於一個需要救護的生命,經過專業的治療、審慎的評估,最後再由人們送上祝福,回歸屬於牠也適合牠的環境,中間不摻雜商業行為,不會有因為不專業而造成的生命的傷害、或周圍的人或環境的困擾。人們可以藉此增長慈悲、累積福德,更進一步,因為野放前的說明,人們對其他生命、對環境、對自己的行為會造成的影響,如亂丟塑膠袋可能會危害海龜的生命、遇到擱淺的海龜時,可以通知海龜擱淺通報網,這樣就有可能救海龜一命等,能夠有更深的認識。具備並增長慈悲與智慧的放生,何樂而不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