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節聯吟,千里共嬋娟

月到中秋分外明。乘著記憶之舟,回到數十年前……

中元過後,家鄉台中大坑圓環邊的老字號商家,就搭好爐灶,堆滿木柴,請好做餅師傅,準備烤一個月香噴噴的月餅。鄉情濃厚的中秋夜,到處都有溫馨的聚會,然而最讓我記憶深刻的,是一年一度的中秋書法展,有一個貼切的橫幅,用厚實的漢隸寫著「秋節聯吟」揭開主題。

娘家附近有位滿腹經綸的「掌牧民老先生」,寫得一手好毛筆字,長年一襲灰色長袍馬褂,每天清晨或黃昏,經常看到他,在家門前的泥路上悠閒地走著,身旁總有一群年輕的學子陪伴。這些門生都是地方上的知識份子,跟著老先生學四書五經,學各種碑體的書法,根據考查「台灣私塾起源」的報導,掌老先生家是台灣第一個傳授中國古典文學的私人宅院。

掌老先生的門生,逢年過節相約前來探望,為讓年節氣氛濃重些,經常是師生一起吟詩作對,再把最有代表性的詩句,以類似「蠶頭鳳尾」的漢隸寫在紅色的對聯紙上,拿著到附近的「顧亭」張貼。

「顧亭」是為紀念掌老先生的好友顧希平先生而建的涼亭,涼亭的扁額「顧亭」是于右任先生的草書墨寶,繞著涼亭的四根圓柱子,是門生「秋節聯吟」書法作品最好的展示場。當年他們師生一起「秋節聯吟」時,我還是國小生,每天路過涼亭都會特別留意圓柱上的詩句,也背了下來。

掌老先生過世之後,門生散居四處,逢年過節不再聚首,書法聯誼也就停了。望著千古相同的明月,想著先聖先賢的功德,帶給後人的影響,恰如天上的明月光,見證了歷史軌跡,也安慰著人類空虛的心靈,抬頭望月,天涯共此時,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